把監測傳感器和儀器固定在管道外表面,激發沿管道傳播的超聲導波,利用接收的超聲導波反射信號,就可以對管道缺陷情況進行“看診”……
9月21日,在京港澳青年科學家大會上,北京工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劉秀成非常忙碌,他不斷地向參觀者介紹超聲導波云監測技術如何“捕捉”出管道中的損傷。

當天,76個具有京港澳合作需求的科創項目“集聚一堂”。盡管這些項目涉及生物健康、生物科技、航天航空、新材料等不同領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轉化路徑——通過京港澳青年科學家們的跨地域合作,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劉秀成也是現場眾多與香港、澳門有合作的青年科學家之一。他研究的結構健康監(檢)測技術不僅保護著能源供應管道的安全,還連接起他與香港城市大學一起走過的15年科研探索之路。
時間回到2008年,還是北京工業大學無損檢測與評價研究所研究生的劉秀成,參與了一個城市管道檢測的跨境合作項目。作為該項目的研究成員,他被選派前往香港城市大學,成了謝偉達教授課題組的一員,專攻“工程結構健康狀態監測”領域。
赴港學習11個月,劉秀成意識到這一項目的重大工程價值和社會意義,“許多隱蔽工程結構(如管道、纜索等)的腐蝕很難被肉眼發現,但通過超聲導波技術,可以為結構‘做體檢’,發現結構內部的損傷缺陷,保障石化生產、城市能源供應安全。”
合作項目完成后,劉秀成回到北京,與幾位師弟繼續鉆研,將在香港研究的前沿技術成果進行儀器化。畢業后,劉秀成選擇留校任教,指導學生創辦了北京格創精儀科技有限公司,推進更先進的云監測技術研發。他還鼓勵學生前往香港進行學習深造,與香港城市大學謝偉達教授課題組開展人才聯合培養。
從學生到導師,劉秀成的角色不斷演變,他關注的這項技術也已經廣泛應用于石化、特種設備、市政工程等領域,為工程結構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而在劉秀成心里,能取得這些成果,“香港導師”謝偉達教授是重要的引路人。
與劉秀成一樣,北京中成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雪也在香港找到了企業發展的新路徑,她看中的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在毫米波領域的前沿技術成果。
“毫米波技術此前主要應用于雷達、通訊等領域,但我們發現,它在醫療監測方面也有巨大潛力。通過監測呼吸、睡眠等生理數據,結合相應的算法,毫米波技術甚至可以預測使用者發生猝死的風險概率。”張雪說。
今年4月,張雪參加了首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家大會”,并代表中成康富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此后,雙方團隊在北京進行了多次技術交流。
張雪介紹,“過去,我們設計的毫米波數字醫療監測產品只能綁定一位用戶,監測一位用戶的健康狀態。而事實上,在家庭、養老院、社區等生活場景中,用一臺設備監測多人健康數據的需求非常大。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的技術剛好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幫助我們突破技術瓶頸。”
張雪表示,公司將在半年至一年內研發出能夠實現多人監測的毫米波監測雷達,加速推動技術的市場應用。此外,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在遙感、物理監測、人工智能等領域具有技術優勢,還將為企業開發出醫療產品擴展出更大的空間。
在京港澳的交流中,不論是北京工業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還是中成康富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的合作,都是三地合作共贏的縮影。
據悉,作為今年京港洽談會專題活動之一,此次京港澳青年科學家大會圍繞科研合作、人才服務、上市合作和融資服務等方面,現場簽約意向合作項目22項,簽約機構覆蓋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聯盟、亦莊人才創新創業發展中心等。(完)
(《中國新聞》報作者李騰飛 劉益伶報道)*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